东台柚子

丁德祐写字的地方

《后来的我们》——与爱情无关

如果不是带孩子太累需要放松一下,我是不会看这种青春爱情电影的,又是奶茶执导的首部电影,感觉终究是逃不出那些狗血套路。然而,看到一半我才知道,爱情只是这部电影的伪装,青春才是这部电影的内核,说得更明确点,应该是“在时代碾压下挣扎着的青春”。看到见清居住于群租屋的镜头时,李老师问我:“你们以前也这样吗?”我无力的点了点头。我以前自然是没有住过这种木板隔成的群租屋,但群租屋恐怕是“挣扎的青春”最好的象征了。见清和小晓为了梦想在一张张地卖着光碟,十三年前的我也在为了梦想蹲在货场上创下了连续工作60小时的壮举;见清和小晓为了梦想在寒风中等待着公交车而舍不得打的,十一年前的我也为了梦想每日通勤三小时只是为了能尽量少付点房租;见清始终在坚持自己的游戏创作,屡败屡战,十一年前的我也执拗的靠逐个查单词完成了若干晦涩难懂的产品说明书和科技文献的翻译......但那时真的不觉得累啊,每天都充满了无限的精力,时刻都在努力的工作,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畏的挣扎。所有这些挣扎的镜头,无时无刻不在扎我的心,像李老师这种一路顺风顺水走来的同学,恐怕是很难对这些镜头语言产生共鸣的。刘若英用青葱岁月中无数扎心的细微瞬间,勾起了观众

More...

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这个---读梁实秋《槐园梦忆》

往日是不喜看散文的,倒不是因为人家写得不好,而是觉得一个大男生,整天看着那美美的散文,怕是要把那年轻奋斗的心给融化了。南朝谢灵运有诗云:“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依我看,这“四美”在现实生活中是难俱,在大家散文中倒是常能聚首的,老是看着这些美文,万一要沉陷其中,可不好玩,现实骨感着呢。一日在咖啡座等好友,闲来无事买了本文摘杂志随意翻着,翻到了那篇《槐园梦忆》的节选,便再也放不下了,丈夫对爱妻的绵绵情意全隐在那些描述生活细节的文字里:季淑那天头上戴着茉莉花冠。脚上穿的一双高跟鞋,为配合礼服,是粉红色锻子做的,上面缝了一圈的亮片,走起路来一闪一闪。因戒指太松而把戒指丢掉的不是她,是我,我不知在什么时候把戒指甩掉了,她安慰我说:“没关系,我们不需要这个。”我不禁在想,梁先生的夫人当然该是大家闺秀,但她该是怎样的女子,连婚戒丢了都不在意了。回家后,我立即开始在网上搜寻这本书,2006年江苏文艺版的《槐园梦忆》与此文同名,收录了梁先生十多篇散文,但《槐园梦忆》一文在此书中却只是节选,我电脑里备了份待买书的书单,将此书录入书单后便作罢了,待有了全本的再买吧。有朋友笑我迂:“现在哪

More...

读《大清相国》,看为官五字诀

《大清相国》一书的主人公到底是不是一个“好官”,我个人觉得还值得商榷,再说了,共产党的干部也不能称之为“官”。但不可否认,该书总结出的“等、忍、稳、狠、隐”的为官五字诀,还是给了我不少启发:一、等。我把“等”理解为要沉得住气。当我初到单位报到时,我也心灰意冷过,当我孤零零的一人面对繁杂的登记注册业务时,这种感觉尤为强烈:收入还不及以往的一半、手下再也没有“兵”供我使唤、驻地也没什么体育文化设施,当我晚上七八点想出门买个水果,大街上哪还有水果摊的影子?“既来之,则安之”,我这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心态好、静得下心。我接受既成现实,安心在基层岗位上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光“安心”还不够,工作做不好,就必然不会“安心”,所以我还得“在其位,谋其职”,用心钻研业务知识,努力学习法律法规,快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光业务好还是不够,登记注册岗位与群众直接接触,代表着部门的脸面,我还得放低姿态,真心付出,以优良的态度为群众服务。基层是个大舞台,选择基层意味着更大的付出,但同时也意味着更快的成长。在基层工作,事情多,业务烦,困难多、强度大、压力大,却又常常容易被忽视。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沉住气,要服从工作需

More...

家去哪儿了——读《传家》有感

【前记:上大学时,睡在宿舍里百无聊赖。舍友忽然问我:“你们东台有啥好玩的?”我尴尬无语;“那你讲讲你们那好玩的故事”,我继续哑然无声。舍友不满道:“你到底是不是东台人啊?”我,除了身份证,怎么能证明我的家在东台呢?这是个问题。】当我拆开《传家》的包装时,妈妈习惯性的嗔怪道:“又买这么多书,看得完吗?”可当我周末回家时,发现妈妈正戴着老花眼镜仔细地看着《传家》,见我回来,咂着嘴说:“这书不错,你的书橱里难得有我看得懂的书。”妈妈是初中文化,她能说这书好,我觉得这是对《传家》的最大褒奖了。全书以春、夏、秋、冬四季为框架,每季各成一册,每册都包含“气氛生活”、“岁时节庆”、“以食为天”、“匠心手艺”、“齐家心语”和“生活札记”六大单元,包罗万象地谈及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饮食、服饰、生活常识、为人处世、家庭理财等内容,展现了日常生活中的中国文化精萃。这是一本美的百科全书,它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保留下来。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中华民族的审美观、金钱观、人性观似乎都出了些许问题,我们传统文化中很多很美的事物,我们不懂得欣赏了甚至不知其存在了,而一些外来事物,也许并不美

More...

认识乡村——读《乡土中国》

《乡土中国》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中国乡村社会的形态,这本书并非是对当时乡村状态的具体描写,而是从乡村社会体系里提炼出来的一些概念。我们很多人也许一直搞不清“何为中国人”,“中国人到底有哪些共同点”,但读完此书,也许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乡土中国和传统中国,并对中国人的人性有一个更深度的认识。作为一个在苏北小城市长大的青年人,我有幸曾工作于现代农村建设发展的明星—-江阴华西村,也有幸回到家乡,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服务于苏北农村。我就结合自己工作中的一些经历,谈谈自己对乡土中国的一点看法吧。“土”与“洋”本书在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农民特有的本性:“土气”。土气是个很好玩的现象,乡镇的居民说农村人土气,小城市的人说乡镇人土气,大城市的人说小城市的人土气,上海人说所有非上海人土气。其实,转了一圈,大家都很土气。中国毕竟是由传统农业社会发展而来,骨子里的“土气”甩也甩不掉。“远在西伯利亚,中国人住下了,不管天气如何,还是要种下些种子,试试看能不能种地”,中国人的土气来自传统农业的固定性,从而造成人的生活范围有地域和空间的限制,生活的相对稳定结成了稳定封闭的邻里关系。即是现代中国快速

More...

种的不是菜,是快乐----读《在阳台上种菜》

小时候,老爸在我家自行车库门前开辟了个小花坛,要说小,还真小,估计也就40公分见方吧;要说大,也真大,爸爸在这个花坛里栽了一株葡萄,这株葡萄承载了我这个吃货多大的期望啊。每到葡萄树结果的时光,我就天天仰着大头,张着大嘴巴,含情脉脉地注视着葡萄,盼着能早点吃上它。几年前的开心农场游戏很是流行了一阵子,大家伙都好好体会了一把全民偷菜的乐趣。但我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偷菜”这回事了,三楼那大胖子作为一个大人却恬不知耻,我家葡萄成熟时他老是偷着吃,这事让我一直耿耿于怀,可惜我又打不过他,只能忍气吞声。老爸看我整天因葡萄消失而心疼不已的样子,索性把葡萄树铲了,彻底断了我念想,以免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埋上一颗仇恨的种子。我回家工作后,原来的老屋已显得不那么方便了。在爸妈的支持下,加上贷款,我买了套新房子。买房子时,爸妈都建议我买个90平的小套就行了,但我力排众议,买了个140平+70平阁楼的大房子。本就住在小城市,再住个小房子,还不憋屈死。老爸表面上和老妈一起声讨我这种败家子行为,但其实内心快活得很,因为老爸终于有他自己一片天地了:近30平的大阳台,虽不能和农村相比,但在市区实在是有点小奢侈了,老爸终于有地

More...

此生莫留憾——读《此生未完成》有感

“我们要用多大的代价,才能认清活着的意义?”作者于娟在此书的扉页上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但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怕是大多人都答不上来。活着的时候,我们往往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拼了命去追逐学业、事业、财富、权利、名声......而忽略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事、忽略了身边最亲的人,总想着等一切都安定下来,以后会有大把的时间做这些事,可是时间等不了我们呢。读完复旦大学青年女教师于娟的生死日记《此生未完成》,也许会对我们回答该问题有所帮助吧。前几日的下午,独自一人读完此书,我一个人沉默地坐了很久,文字写的很温润,记录的却是她抗击乳腺癌的历程。作者并未因那极为痛苦的经历而显得文字过于煽情,相反,她俏皮,乐观,善于自我调侃,好几次我甚至读得笑了出来;她有女性天生的心细,很小的事情在她眼里变成好玩之事,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人才会如此之易便有满足感;她像个斗士,从来不去认命,不放弃,不消极,她说,“世上很多事,没有经历之前你会认为很可怕,而确确实实落在你的头上,需要你迎头赶上。你会知道,万事无非如此。”;她又像一个孩子,完全不当一回事一样,没有特别明显的哀伤,她甚至嘲笑自己,唯

More...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读了两遍,也是惶惶然不敢写什么读后感,书中观点与从学校学到的知识大相径庭。mark一下先,以后再补读书笔记。1、封建制度在汉朝就已推翻?2、皇室与政府自汉代以来就已有区分,宰相才是政府的真领袖?3、政府自汉以来本质上为读书人的政府并具有极大的开放性?(清朝等外族占领的朝代不算在其中)4、自古即有国家社会主义?(盐铁专营)5、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法治国家,有些大事坏就坏在法律的限制?6、皇帝世袭是法理规定还是家族继承?7、革命的本质是推翻现实还是推翻制度?8、长时期太平必然会导致武力衰落,国将不国么?9、政治权之稳固,一定要依赖于一种为社会大众所共同遵守、共同信仰的精神上的权。(这点我十二分同意)10、中国的传统政治中,社会各阶层一天天趋向于平等?11、中国古代政治偏重于法治即制度化,而西方近代政治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中国发展之最紧要的就是简化制度,使人才自由发展?

More...

利益高于一切——读《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

如果要问我谁写的书是“既为好书,又不好看”,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人绝对是杨奎松。第一次接触他的书是去年出版的《读史求实-中国现代史读史札记》,网上评价甚高,选题涉及诸多雷区,书的章节目录很是勾引人,我本人也蛮喜欢看历史的,没太犹豫就网购拿下了。这该是有史以来最考验我耐心的一本书了,作为一个文科生,我觉得读此书比看高数还要折磨人,我还从未见过能有本事把历史写得如此不好看的人,耐着性子看完两篇便放回书柜了。可又忍不住那些敏感话题的吸引,只好心情不错时拿出来看看几页,断断续续地看着,到现在还没看完,打破了我在读书方面速战速决的习惯。但如果要问我对此书的评价,我一定会咬牙切齿的告诉你:绝对是好书。杨奎松长于扎实的史料研究,写作上采用了摆事实的纪实性写法,“不好看”是难免的,但这给读者更多自我判断、自我思考的空间,也是观点对立双方均对杨奎松给予极高评价的根本原因。所以网上闲逛时看到杨奎松的这本《失去的机会?-抗战前后国共谈判实录》,我便毫不犹豫拿下了。由于有些心理准备,花了两个周末,总算啃下来了。这不是新书,是作者91年写成的,92年由广西师大出版,我买的这本是新星的2010版(新星出版的书越来越

More...

读《激荡三十年》有感

“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这是作者在这本书里的前言。这本书采用编年体的写法,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1978-2008这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年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使人们能从宏观上看出经济体制改革的艰难和民企在突围中的奋斗,无论成功与失败,都真实地映衬出中国腾飞中沉重的翅膀。虽然此刻时钟已拨到了2012年,但以史为鉴向来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书中描述的三十年企业发展史其实也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微观经济发展史。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和思考的不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

More...

«12»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友情链接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166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14916
    • 当前主题:默认主题

    Powered By Z-Blog 2.2 Prism Build 140101

    >苏ICP备12035249-1号公安部联网备案号:32098102321115 © 2021 东台柚子. 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