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台柚子

丁德祐写字的地方

东台草煎盐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利用浅谈

作者:程诚程可石    一、东台草煎盐生产历史概述  东台草煎盐生产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221年),时为淮夷地。东台先民即已在此借沿海之利零星制盐,供生活所需。“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地也……夫吴阖庐、春申、刘濞三人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东有海盐之饶”,这里说明了春秋时期(公元前514年),吴王阖庐就注意到在苏北沿海地区发展草煎制盐可为,齐相管仲,大兴海盐之利,实行“官山海”政策,鼓励海边居民引海煮盐,使齐国一举成为富甲天下的“海王之国”。继后战国时期的春申君又扩大了草煎盐生产。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封其兄刘仲之子刘濞为吴王,于广陵吴国,刘濞“招致天下亡命,盗铸钱,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设立盐署以大农令统管国家盐政,在广陵设司盐都尉,负责管理盐业生产和运销。在东台地区设立西溪等盐亭,开辟了东台地区草煎盐职业化生产之先河。建海陵仓(今泰州市海陵区叶甸乡仓场村)储贮,开邗沟支道,由广陵茱萸湾东通海陵仓及西溪一带盐亭,专事运盐。历经50多年,西溪盐亭人稠业旺。至汉武帝建元年(前140年),为适应草煎盐生产需求,设立临淮郡广陵县西溪镇,其时西溪镇由于东濒大海,具有得

More...

东台的那些事-海盐篇

一、建置沿革为方便叙述和各位同学理解,介绍海盐之前,先大概介绍一下东台的建置沿革。东台,位于长江以北,淮河以南,运河以东,黄海以西,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唐尧时,属九州之一的古扬州。从周代至今的两千多年中,先后属广陵郡、东海郡、临淮郡、徐州部、海陵郡、南兖州、江都郡、东都、河南行省、江南省、江苏省。东晋南迁,曾将原北方的建陵县侨置到现今的东台境,同时在境内新设宁海县,都隶属于增设的海陵郡。刘宋时,海陵郡治曾移设到建陵。在西汉刘濞建都广陵(扬州)时,颁发“煮海为盐”的诏书。境内开始烧盐。到了北宋时,盐产极为丰盛,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先后在西溪(汉时已设为镇)做过盐官。范仲淹监西溪盐仓时,倡议沿古海岸修筑捍海堰。堰成,西部地区得到了屏障,不受海潮的侵袭,后人称颂为范公堤。范公堤建成后,东部逐渐淤积,形成海积平原,东台形成了堤西与堤东两大自然区域。堤西成陆时间久远,土壤逐年淡化,中多河流,又有湖荡,土地肥沃,颇利耕作,素称“鱼米之乡”。堤东的淤地,卤质颇浓,滩涂多草,煎盐之利,素称“东南之富”。南唐时,海陵监的治所设在东台场,管理八个盐场。嘉庆《东台县志》记载“东台之名始此”。因为东台在

More...

东台"丁公馆"和"丁公桥"掌故

文/吉家林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009730100hyyr.html清咸丰年间因避洪杨战乱,镇江有不少官宦和商贾纷纷举家迁徙苏北东台,比较知名的有丁氏、柳氏、吉氏等,其中镇江丁氏迁东台的是道光翰林丁绍周和他的胞弟丁绍韩、丁绍昌三家。丁绍周一家迁东台后为了安居,就在寺街对河的南园上购买了一块蔬菜地,据风水先生说,这是块“风水宝地”。于是,丁绍周家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寓所,称曰“丁氏南园”,群众则称之为“丁公馆”。第二年,丁绍周的第三个儿子丁立钧就在这里出生了,丁立钧长大后中了进士、授了翰林、当了大官、成了大名人。由此,当地民众更加相信“丁公馆”所在地的确是块“风水宝地”。关于“丁公馆”的构造,夏正坤(原东台人寿保险公司经理)小时候曾听他祖母讲:“丁公馆”坐落在“夏家院”的东边,呈南北向条带状分布,穿堂五进,四边环水,东侧为花园,西侧是大门;在大门口还设有吊桥,白天放下吊桥让人行走,夜晚则收起吊桥,安全性较高;由于进出“丁公馆”需穿过“夏家院”,因此丁家每年都给夏家五斗米,作为“过路费”。据相关文献资料记述:在“丁公馆”内,丁绍周的书斋号“浮玉山房”,其长子丁立瀛的寓所曰“东园”,次子丁立淦的画室号“磨兜鞯室”,三子丁立钧的画室号“避风轩”等。另据戴沛泉(已过世)讲: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丁家后人均已外出谋生,“丁公馆”就委托给杨世沅家(镇江人)看管;到了四十年代,驻东台的“和平军”(汪伪部队)悍然拆毁了“丁公馆”。如今,在“丁公馆”旧址建造了“丁公馆巷”,巷内住着数十户人家。晚清之时,东台三昧寺一带水陆交通发达,寺街因此而成为台城的商业闹市区。斯时,与寺街一河之隔的南园却交通不便,南园民众要上寺街办事、购物等均需绕行。于是,丁家父子就慷慨解囊,出资建造了一座木桥,老百姓纷纷叫好,便称此桥为“丁公桥”。历经百余年沧桑,“丁公桥”已在原址改建多次。1993年,东台市人民政府将“丁公桥”改建成一座水泥平桥,并在桥两侧和沿河边增设了护栏。

More...

东台掌故——端午节吃红萝卜

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清同治元年的端午节农民起义。同治元年(1862),李鸿章收编了原太平军林凤翔部下的一支叛军,其中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到处横行无忌,军纪极坏。同治二年,李鸿章派他带领200多人,分乘10余条船到东台大丰一带收购军粮,船只停泊在“三昧寺”码头。这些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所到之处,无恶不作。东台地方官也畏之如虎,小心恭维,不敢有一点怠慢。东台知县高风清,泰州盐运分司(驻东台)萧风孙,都不敢受理控告詹军的案件,老百姓讽刺他们叫“高(风清)枕无忧,萧(风孙)遥自在”。詹军因此更加肆无忌惮。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长得美丽俊俏,顿时心生歹念,命其爪牙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与詹贼理,惨遭毒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趁清兵不备,纵身投河自尽。沈女的母亲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这家4口人,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来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官官相护,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吓得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More...

东台掌故——乾隆皇帝与东台

东台古为扬州府海陵县(今泰州)地。东台建县是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而且东台这一名称亦是吏部“奉旨定名为东台”。乾隆四年(1739年),扬州知府高士钥首先上奏请求设置东台县。在划分疆域时,海安乡绅力争县治设在海安,后经扬州府调查驳复,依然争议不已,于是建县问题暂时“缓议”。乾隆二十七年东台水利同知沈元辉、乾隆三十一年泰州知府王镐先后三次奏请东台设县无果。乾隆三十二年,两江总督高晋等人再次联名向吏部呈奏,详述东台设县之利。后来吏部复文:“议准。泰州地方裁汰东台镇同知,改设知县一员,划界分治,已奉旨定名东台。所有分隶一切事宜,行令按款核议……一切地方巡辑、承追、承变、承审等件,俟新县莅任分界后,扣界办理。八月二十四日奉旨依议。”这一年的十月东台设县正式获得批准。乾隆三十三年东台县正式建立。  东台台城九龙港畔,有一条小街,街上原有一座古刹慈济寺。乾隆年间,寺院不幸遭遇火灾。和尚可达化缘到镇江金山寺,适逢乾隆皇帝下江南至此。乾隆带着义子周日清乔装打扮成达官贵人,来到金山寺。金山寺方丈见两位贵客气度不凡,就叫能说会道的可达和尚给他们带路。乾隆见可达口舌利索,就有心想考考他。登上金山,乾隆见江面上船

More...

东台掌故——繁荣的陆陈行

以下文字录自《东台掌故》,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中华书局出版。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参考,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繁荣的陆陈行陆陈行,是中国旧商业的一种行业。据传,汉代官员陆贾、陈平二人曾主管过朝廷的粮食征集、平籴等工作,故经营粮食的商行得名“陆陈行”。后来,由于陆陈行主营稻、麦、玉米、豆、芝麻、杂粮等,且多为当年种植次年收获的粮食作物,“陆陈”二字便被讹传为“六陈”。陆陈行的经营形式,主要是代客买卖粮食,从中收取佣金。拥有资金多的陆陈行,除代客买卖外,还自购自销,每在夏秋季节,低价大量收进,囤积居奇,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垄断市场,哄抬粮价,高利出售。东台的陆陈行兴起较早,据史料记载: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就有湖广和江西运米的商船,经通州等口岸到东台城停泊下坝,投行出卖。那时,关桥口有翁姓、九龙港有吕姓两家陆陈行。到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东台城三昧寺、米市北垎,下坝一带,行房林立,由30多家发展到70多家。民国初期增加到近百家,1932年又发展到158家,最盛时曾达197家,大都集中在关桥、下坝、米市北垎、北关桥、高桥、海河边、老坝、陆家滩一带。时堰、安丰、富安等集镇的陆陈行也比较兴盛。台

More...

东台掌故——与烧盐有关的东台地名

以下文字录自《东台掌故》,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中华书局出版。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参考,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东台古为产盐之地。从唐玄宗时代至清中叶,东台沿海都是全国重点产盐区。如今,偌大的盐区内,虽早已不见当年的亭场盐灶、锅丿仓垛,但由烧盐而留下的地名遍布境内范公堤以东广大地区。一、场盐场是古代所设的一种产盐的专业机构,始设于唐代宗宝应年间(762—763年),东台老政区内曾设有栟茶场、角斜场、富安场、安丰场、梁垛场、东台场、何垛场、丁溪场、小海场、草堰场等10个盐场,即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中十场”。后因场署周围居住的人多了而形成了村庄,场名便成了地名,如当今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何垛等,所不同的是在原盐场名称后面去掉了“场”字。因当时各盐场是沿范公堤而建的,所以,由“盐场”而得名之地均分布在原范公堤一线,也是东台境内最早设专场烧盐之地。二、亭按《旧唐书·食货志》载:煎盐处为“亭场”。《宋史·食货志》亦称“煮海为盐,其煮盐之地曰亭场”,即取卤制盐的地点为亭场。由于东台为重产盐区,至宋代已亭场林立,故“东台”便又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出现了“东亭”这个雅称。三、团自汉代,煎盐工具使用的是官铸官给

More...

东台掌故——东台盐业两千年

以下文字录自《东台掌故》,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中华书局出版。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参考,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东台地滨黄海,自古盛产盐,历史上曾是全国的重产盐区之一,也曾因老政区内的“淮南中十场”而闻名天下。据《史记》载,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吴王刘濞在封国(古扬州),“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东海煮海水为盐”(《史记·吴王刘濞列传》)以增加财源,扩张势力。从此,开创了东台境内盐业生产的历史。当时,由于西溪以东尚是海水滔滔的大海,所以境内盐区还在西溪以西一带。汉武帝即位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财经政策方面采纳桑弘羊等人的建议,实行国家垄断铸钱,盐铁官营。在盐铁产制旺地设置盐铁官署,并没收私人煮盐铸铁器具,将盐铁产运销之权统一收归朝廷。其时,在今盐城设盐渎县,专管产盐。元狩四年(前119年)为解决国家财政急难,汉武帝招募民众煮盐。《史记·平淮书》载,“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又称煎盐),官与牢盆(牢,粮食;盆,煮盐器具)”。也就是说,官府提供煮盐器具,雇工煮盐,发给费用。当时盐民煎盐纳官进行的是具有服劳役性的劳动,其地位低下,向来被视为“土民”、“贱民”。尽管如此,煎盐还是开始成为一种

More...

东台掌故——第一次建市

以下文字录自《东台掌故》,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中华书局出版。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参考,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1987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东台撤县建市。这是东台历史上第二次建市。早在1948年,东台就曾建立过县级市。1948年10月初,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隆隆炮声,华东野战军苏北兵团第三十三旅逼近了东台城。驻守在城里的国民党整编第四师王卓如部自知大势已去,反抗如螳臂挡车,于10月10日夜仓惶由水路逃亡溱潼、泰州,东台城重新回到人民手中。东台县委和县政府为接管东台城,于1947年11月就恢复建立了东台城区区委和区政府。1948年6月10日,县委对新收复市镇的工作作出了贯彻党的城市政策、维护秩序、发动群众、加强战备等指示。8月30日,又成立了由县长何患、公安局副局长封耀、财经局副局长陈逸生、富安区区委书记胥德元、安丰区区长崔瑾等组成的城市工作专门小组,领导城市工作。10月11日,城区区委和政府从农村迁回东台城,并立即开始工作。东台城地处水陆交通要冲,是苏中北部地区有一定规模的市镇,搞好其工作,对于我们党总结城市工作经验,做好即将到来的苏南大城市的接收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东台城解放后,华中工委多次对东台

More...

东台掌故——抗战时期东台的政权

以下文字录自《东台掌故》,东台市地方志办公室编,中华书局出版。仅供网友学习、交流、参考,不得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抗日战争时期,东台县曾经同时存在过三个县政府,这是东台政权史上仅有的奇观。窥此一斑,可见当时东台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1940年10月初,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新四军部队在黄桥击败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后,乘胜北上,于10月8日挺进东台城,国民党东台县政府闻风逃至堤西水乡。10月15日,陈毅在红兰别墅召开东台各界人士座谈会,宣布东台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政府机关设在旧县署内。1941年2月,日军出动大批军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对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发起大“扫荡”,疯狂进攻泰州、东台、兴化等地。面对兵力、装备都占有明显优势的敌人,中共东台县委、县抗日民主政府撤出了东台城,在堤东广大地区坚持抗日。2月21日,东台城第二次被日军占领(日军第一次占领东台城是1938年3月25日,由于人民群众的自发抗击和战争形势的变化,同年7月25日,日军撤离东台)。3月18日,日军控制下的伪东台县自治会成立,1942年1月,伪自治会改为伪东台县政府。此后,东台县境内出现了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侵略者卵翼下的汪伪三种政权同时

More...

«123»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
网站分类
友情链接
    站点统计
    • 文章总数:166
    • 评论总数:0
    • 浏览总数:14916
    • 当前主题:默认主题

    Powered By Z-Blog 2.2 Prism Build 140101

    >苏ICP备12035249-1号公安部联网备案号:32098102321115 © 2021 东台柚子. Some rights reserved.